統計

Content View Hits : 660144
筋骨酸痛:煩不勝煩的流行痛
陳俊峰醫師專區 - 穴位注射
週六, 05 六月 2010 14:02

*酸痛藥布大行其道,治標不治本

打開電視,大家可以發現酸痛藥布、鎮痛噴劑和軟膏,一直是和飲料、零嘴同樣曝光率奇高的廣告大戶,很多的廣告詞、廣告歌,我們都還能跟著哼上幾句呢!沒錯,台灣的酸痛藥布市場就是有這麼大,大到廠商捨得砸大錢做足廣告。

 

 

這個市場究竟有多大呢?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消費四億三千八百萬片酸痛藥布,平均每人每月使用六片,將這些貼布連接起來,可以環繞台灣七圈。

雖然有八成三的受訪消費者對酸痛藥布的效果表示滿意,卻有七成認為對消除疼痛沒幫助,也就是說「有貼有效,不貼又疼」。

有這樣的結果,其實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為酸痛藥布也好,陣痛噴劑和軟膏也一樣,它們的作用都在局部干擾疼痛神經的傳導,讓大腦對這些痛覺暫時失去敏銳的感應,也難怪藥效一過,患者對疼痛的知覺又會再度清醒。所以是典型「治標不治本」的疼痛處裡。

 

根據健保局統計,風濕症、關節炎這一類骨關節疾病,在門診中佔第三位(第一位是俗稱感冒的上呼吸道感染,第二位是胃腸疾病)。很多人以為疼痛要找出原因不容易,不僅診斷起來大費周章,而即使診斷出原因,治療的效果也難以盡如人意。既然醫生也多半開給止痛消炎藥、酸痛藥布、陣痛噴劑和軟膏,那自己上藥房去買不也是一樣嗎?

會這麼想,未嘗不是目前的疼痛治療還不夠先進,讓一般人對治療缺乏信心的緣故。

 

*筋骨酸痛人人有機會

國內外各大醫療院所疼痛科的統計資料都顯示,筋骨問題佔門診病人相當高的比例。經過醫生診斷之後發現,主訴頭痛的病人裡,有一半是因為筋骨問題引起;

主訴背痛的病人當中,更有八成五是因為筋骨問題造成。

還有一項統計資料表示,目前二十至四十歲的年輕女性,有百分之三十五長期為筋骨酸痛所苦。

筋骨酸痛是這麼流行的現代人通病,它的發生,大概不出以下五大類原因:

 

.長期姿勢不良。

筋骨酸痛可能是一時的運動傷害,可能是長期維持單一姿勢,造成肌肉過度疲勞,像是有些人坐沒坐相,喜歡癱在沙發上看電視,日久骨骼錯位,引發局部肌肉緊張。也可能是過度使用身體部位,而傷害到局部神經,壓迫筋骨組織引發疼痛。

 

.新陳代謝不良。

嗜吃垃圾食品,或是過度節食減肥,導致身體的細胞組織缺乏必要的營養供應,新陳代謝遲緩,酸毒廢物難排除,堆積在肌肉、骨骼中,容易引發全身僵硬酸痛。上了年紀以後,氣血不足,肌肉萎縮、關節組織退化,引起程度不等的各種酸痛症狀,也屬於新陳代謝不良所導致。

除此之外,內分泌失調、新陳代謝疾病也會造成筋骨酸痛。

 

.情緒發生障礙

大家可以感覺一下,當自己精神緊繃的時候,會出現一些不自覺的小動作,像是雙肩愈抬愈高、脖子向內緊縮,很快的,我們就會感到酸痛疲勞。容易慌張失措,或是動不動發脾氣,都會讓氣血活動受到阻礙,甚至逆亂,所以情緒管制不良的人,很容易發生這裡疼那裡痛的困擾。

情緒引發的筋骨酸痛比較容易被人忽略,像是憂鬱、情緒低落、長期焦慮、有強迫症狀等心理變化,容易讓氣血凝滯,「不通則痛」,也容易造成筋骨酸痛。

Y太太是我的老朋友,最近向我抱怨說她胃部老是悶脹,全身筋骨酸痛,坐也坐不住,躺下來又胡思亂想。我為她做檢測,發現她是得了憂鬱症。原本是情緒上無法紓解的精神症狀,牽連到肉體引發筋骨酸痛,讓她坐立不安的筋骨酸痛,又使她情緒更加煩躁低落。

 

.骨骼結構錯位

因為跌倒碰撞,或外力強烈撞擊,造成骨骼錯位,使原本應該左右對稱的骨骼結構失去平衡,改變正常的肌肉張力,並且壓迫神經組織,引發酸痛。

 

.肌肉退化

人體的肌肉耐力,會隨著年紀而遞減,所以肌肉每年都以百分之二的速度在流失。我們看臥床幾個月的病人,肌肉很快萎縮無力,老年人的手臂和腿,也變得乾瘦,就是這個原因。現代人偏重室內休閒,大量缺乏活動筋骨的機會,又加速肌肉的流失,因為肌肉不能維持強有力的支撐,又沒有足夠的彈性,所以不容易維持挺拔的姿勢,而且動不動就受傷。

女性的肌肉在先天上就沒有男性的發達,因此筋骨酸痛的發生率偏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病例】膏肓酸痛

M老師專精弦樂器,本身也指導樂團,經常應邀到各地演出。他向我抱怨說自己的後背老是疼痛,尤其是演奏樂器的時候,一個呼吸或些微的動作都會牽動到後背的痛點,果真是如「芒刺在背」,讓他總是心神不寧。 

我為他檢查疼痛的部位,正是所謂的膏肓痛。幾年前,M老師被診斷出肝硬化,而且已經發展為肝癌,遇到這樣的病人,我們不能排除他的膏肓痛可能是肝腫瘤壓迫到橫隔膜所引起。還好,病人這幾年接受栓塞治療,病情控制穩定,經過徹底檢查,確定肝癌未再復發,因此可以判斷他的膏肓痛是單純的肌肉損傷所引起,可能是拉琴的「職業病」。我為他做過幾次穴位注射以後,他的疼痛便減輕許多。  

 

【醫生的話】

我在臨床上見到最多的上背痛患者,就屬抱怨膏肓穴疼痛的病人。膏肓位在人體的第四節胸椎和肩胛骨之間,膏肓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便是菱形肌的拉傷、扭傷,或肌腱、韌帶發炎。

而俗稱「皮蛇」的濾過性病毒疱疹在最初發作的時候,還未見水泡,只有神經發炎症狀,患者會感到膏肓處酸酸痛痛,幾天後,水泡就從這裡長出來,痛到你碰都碰不得。所以膏肓痛也有可能是神經發炎的徵兆。

除去以上這些因素之外,膏肓痛還有可能是腹腔內的問題所引起,這時候就有緊急的危險了。包括心肌梗塞、心臟病、心包膜發炎、肺炎、膽囊炎等,都有可能痛到膏肓處。

患者主訴膏肓痛的時候,醫生必須加以鑑別,排除掉腹腔內臟的問題以後,如果判斷是筋骨發炎,西醫通常會給予消炎止痛劑、肌肉鬆弛劑,或保護神經的維他命等。而萬一效果仍然不佳,我會建議患者採用穴位注射。

當穴位注射的藥物進入膏肓周邊的穴道時,病人會因為經絡上阻滯的氣血受到刺激,而產生強烈的酸痛感,但是之後,原先的膏肓痛便很快得以紓解。

 

【病例】五十肩

一年多前,T太太開車的時候,被人從後面追撞,瞬間造成她的頭部重重的頓了一下,因而罹患「鞭打症候群」。所謂「鞭打症候群」,是頸部受外力突然晃動,造成頸椎錯位。錯位的部分若壓迫到血管或神經,會造成輕重不等的各種生理或精神症狀。

T太太從此常感覺到說不上來的疼痛不適,原本個性一向大剌剌的她,每天苦著一張臉,求診之後,才知道竟然罹患了憂鬱症。幸運的是,她一面治療頸椎,一面服用憂鬱症藥物,幾個月後,病情就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是自此以後,她每次坐車就非常緊張,惟恐一個不注意,頸部舊傷又會復發,心裡因而七上八下,搞得自己出門都像如臨大敵。

最近一年多月來,T太太身上又出現了新的痛處,就是右邊的肩膀,原先只是隱隱作痛,然後很快就發展成為劇烈疼痛,最後根本使不出力氣。白天右肩難以動彈,別說是家事不能操作,連更衣、梳頭法的簡單動作都辦不到。晚上睡覺時,疼痛的感覺更加清醒,痛到她不自覺的咬牙。好不容易恍惚入眠,只要翻個身壓到右肩,一陣椎心刺骨的痛立刻又把她驚醒,根本無法真正入睡,她感覺自己就要被巨大的疼痛吞噬,再這樣下去,她有預感,憂鬱症又會再度來襲。

T太太後來經友人介紹,找到我這裡來。我研判她是罹患五十肩,立即為她做了

穴位注射。療程中,可以看到每一次注射之後,病情都有進步,當中,因為病人幾次自行運動過度,再次損傷到患部,延長了治療時間,不過整體而言,她的心情已經比先前輕鬆許多,來到診所的神情也一次比一次開朗、對生活有了信心。

 

【醫生的話】

人到四十五歲以後,因為外傷,或是使用過度,導致肩關節周邊組織發炎疼痛,活動受到限制。根據統計,五十肩(醫學上稱肩周炎)的罹患率高達每十人就有一人,患者在就診前已經有數周至數個月不等的肩部疼痛及肩部活動力降低的病史。

嚴格說起來,這是一種長時間進展的關節疾病,所以病人很難說清楚自何時開始發病,氣候變化、過度勞動還會造成症狀加重,而疼痛僵硬感也會隨著時間愈來愈長而加劇。病人因為疼痛而不敢活動患部,造成患部循環愈差,導致疼痛僵硬的情形愈惡化,所以此症又別名「冷凍肩」,意謂肩部像是被冷凍一般失去活動能力,又像是患部氣血凝滯不通,彷彿被凍住一般,而其疼痛難忍,有如被凍在冰庫裡,可說十分傳神。

各位曾經把手放進冷凍庫或冰塊中,感到其中是何滋味嗎?沒錯,這種冷凍的痛可以痛入骨髓、直搗心臟,由此可以想像,氣血不通能引發人體組織產生多大的痛苦。五十肩發展到後來,患者連梳頭、穿衣的日常簡單動作都無法辦到,可說是進入某種「殘障狀態」。

五十肩最初先是痛,「疼痛期」持續二到九個月以後,開始進入「凍結期」,被「凍結」起來的時間可長達四個月到一年。十名患者當中,大約有八到九人之後會逐漸恢復活動力,不過需要耗時五個月到兩年左右。而即使恢復活動力,因為病程前後加起來也有數年之久,等到這時一些肌肉已經萎縮,而留下後遺症。而約一到兩成的病人,無法自行痊癒,並且留下十分嚴重的後遺症。

五十肩的治療以減輕僵硬、疼痛為主,一來能減緩病人的不適,維持生活品質,二來則是縮短病程,早日結束冷凍狀態,並且不留下後遺症。

女性操作家事,過度使用肩關節,得五十肩比例比男性高,特別是更年期以後婦女,罹病機會更高。

免疫或代謝機能功能不佳,像是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血管硬化、頸椎問題的患者也是高危險群。

此外,曾受撞擊等外傷者,也會留下五十肩的病根。

還有,工作上需要長期「埋頭苦幹」的人,除了容易罹患頸椎病變之外,也比較難逃五十肩的命運。

 

西醫目前治療五十肩,是以服用止痛消炎藥、肌肉鬆弛劑為主。如果是精神上較為敏感的患者,因為疼痛而不願活動,或是出現煩躁不安的狀況,則再開給鎮定劑。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患者也要兼做一些簡單的手部「爬牆運動」,或是接受物理治療,像是熱敷、超音波、遠紅外線照射等,活絡患部循環,以免冷凍肩「雪上加霜」。

部分專業而經驗老到的醫生,會考慮為需要的患者注射類固醇加鹽水針。類固醇有降低免疫反應的功能,因此可以快速消炎止痛,注射之後,還能將沾黏的關節組織撐開,幫助關節活動。不過,這不是一般醫生都能勝任的工作,而且類固醇有一定的副作用傷害,不能長期依賴。

中醫會以針灸,配合酌情給予內服湯藥,也可獲得不錯的治療功效。

現在,則有融合中醫之穴位觀念與西醫之藥物注射的「穴位注射療法」,從穴位注射藥物,效果迅速。

根據台灣醫療法規,合格中醫師雖可為病患針灸,但不能從事針筒注射;而合格西醫雖可持針筒為病患注射,但因為不了解人體三百多處的穴道位置,所以無法達到最佳的注射功效。穴道的位置拿捏準確,下針才會「得氣」,也就是真正扎在氣的樞紐上,若非受過正統訓練,一般是無法勝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