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

Content View Hits : 657132
岩藻醣水解 幽門桿菌投藥指標
陳俊峰醫師專區 - 胃腸保健
週六, 05 六月 2010 15:24


 

 

 

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有直接關係,但是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不代表一定有上述疾病。一旦檢驗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就要立即投藥殺菌,目前醫界並無定論。不過,國內學界最新發現,「岩藻醣水解」可望成為是否投藥治療的判斷指標,未來並可能因此研發出抑制劑。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吳明賢指出,台灣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約5成,但只有15%20%會引發消化系統潰瘍,1%2%可能演變成胃癌。目前利用碳13的方式可以驗出人體是否感染,但有沒有嚴重到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癌,岩藻醣水解將是很好的判斷指標。

 

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員林俊宏、化學所副研究員陳玉如與吳明賢合作發現,胃部表皮細胞受細菌感染會分泌岩藻醣水解,可阻止細菌在表皮細胞上附著生長。但是岩藻醣水解水解產生的「岩藻醣」,卻提供幽門螺旋桿菌養分,增加在胃表皮細胞上的附著力;經過岩藻醣加持,還可以偽裝成胃壁細胞,躲過免疫系統攻擊。

 

吳明賢說,十二指腸潰瘍幽門螺旋桿菌菌株樣本中,9成可看到岩藻醣水解;換句話說,在檢測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若發現岩藻醣水解,可能就有十二指腸潰瘍,應該啟動「殺菌機制」。

 

林俊宏說,醫界目前「殺菌」的方式是用抗生素和質子泵抑制劑,但已產生抗藥性者,則需發展其他有效藥物。

 

目前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已合成出岩藻醣水解的抑制劑,不讓岩藻醣水解產生岩藻醣,讓幽門螺旋桿菌有「借力使力」的機會,但尚須經過動物、人體試驗等階段。

 

如果少了岩藻醣加持,幽門螺旋桿菌在胃表皮細胞的附著力會變差,藉由胃部蠕動會較快沖刷出人體。這項最新發現刊登在8月「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上。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